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2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診所遷移

我們要搬家了,

新址:台北市忠孝東路4段59號7樓之1 (永福樓樓上)

Tei. 0976065195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因租約到期(2017/4/30)

暫定2017/4/16歇業

覓得新址,會儘早公告
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陳偉寶泌尿科診所 

 clinic-homepage 014

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12492樓(近福華飯店)

電話 (02) 2705-0529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 

 
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黴菌亦稱真菌,是真核細胞生物,女性陰道內的環境是高溫(體溫)潮濕(子宮頸分泌物),容易有黴菌生長,90% 是白色念珠菌(Candida Albican)。男性如果包皮過長,則龜頭也容易黴菌感染,九成以上屬於白色念珠菌,約一成是其他黴菌。菌絲插入表皮,表皮也有一些組織反應,因而在龜頭上形成散佈的小紅點

紅點逐漸擴大,融匯成一片大範圍,並感染鄰接的包皮,這個階段很容易擦出白色的屑屑(白色念珠菌的菌絲)。包皮因為遍插著菌絲的網絡,表皮彈性下降,當包皮往下推開時,容易造成細細短短的裂縫。

有時候裂縫擴大並二度感染,造成潰瘍。性器官白色念珠菌的表現主要是紅點、白屑、裂縫潰瘍以及搔癢感。臨床觀察通常是足以診斷,如有困難再輔以顯微鏡檢即可。

包皮炎病例表現是千變萬化,假如遇到「難以定奪」的狀況,先以黴菌感染為構想,勝算比較高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淋病(Gonorrhea)

是奈瑟氏淋病菌(Neisseria gonorrhoeae)引起的疾病,病菌屬於革蘭氏陰性雙球菌(Gram negative diplococcus) 。公元二世紀時蓋倫正式創造了Gonorrhea這個字,原意是精液流出的意思。淋病尿道炎常伴隨化膿性分泌物(Purulent discharge),外貌的確有些許近似精液。

淋病是屬於法定傳染病,確診病例必須通報,疾管局會逐月公佈疫情,目前每週通報量約30-50例左右,還不算是讓人擔心的程度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  軟疣並非法定傳染病,國內不必通報,由於實驗室檢驗方法有限,病毒培養,血清,帶原狀態(Carrier state)等尚無法檢查。目前診斷是依賴臨床理學檢查,數據並不完整,按美國資料顯示1966 - 1983年間,成人生殖器軟疣病例約有11倍的的上升幅度,英國19962005十年間軟疣病例數約有134%上升,增加幅度雖然明顯,但實際病例數目仍不算多,北美與歐洲統計,軟疣病例僅佔皮膚科門診的0.1-1.2%,但是在熱帶國家如裴濟、新畿內亞等,盛行率達6-22%,這些流行地區孩童病例比較普遍,通常好發在臉部手部等非性器官區域,顯示其感染為接觸傳染,接觸到已感染的案例或代病毒的物品。目前資料顯示MCV-1MCV-2較為普遍,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分布差異,但是第一型第二型與在身體發病部位並無一定關係。

  一般痘類病毒相同,僅感染表皮,MCV更特別偏好囊狀表皮(Follicular epithelium),所以手掌、腳掌、黏膜等區域比較小發生機會。病理變化十分獨特,病灶區域有局部性表皮增生,外圍呈囊狀鼓起,中間充滿角質層殘屑及軟疣體(Molluscum bodies),表皮最下層基底層(Basal layer),細胞擴大並有分裂增生現象,中層綞狀細胞層可見病毒繁殖,細胞質有空洞、擴大,並有被嗜酸性物質取代,細胞核被推擠到細胞邊緣,成為所稱軟疣體(Molluscum bodies),在上層顆粒細胞層,各種細胞分際模糊,軟疣體成維混沌,內部構造不清,表皮下的真皮層可能有輕微發炎及白血球浸潤現象。在細胞免疫方面,例如白血球CD4、陵格涵(Langerham)細胞等,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等在本疾病的角色地位,仍未明朗。

  軟疣是接觸感染,成人通常發生在大腿、鼠蹊部、臀部、下腹部、陰部及肛門周圍,大致上是性生活中性器官觸碰區域為主。兒童好發於臉部、上肢、軀幹,通常是小孩自己手抓癢的區域為主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傳染性軟疣(Molluscum Contagiosum)

 

從中文字義來看,疣是指皮膚上的病態小贅肉,軟疣就是皮膚上柔軟的小贅肉。英文Molluscum是蕈類生物,Contagiosum是可接觸傳染,全名是接觸感染的蕈樣病。它到底是一個真正的性病,或是一個普通的接觸性皮膚病毒類感染症?可能還是有討論空間的。曾經遇到一個病例,單身中年男性,自述已經連續6年沒有任何性生活,因為工作需要,最近三年來,每年大約有三個月的時間在非洲各國考察,所住的旅館衛生狀況不太理想,大約來診前半年,下腹部靠近陰毛區域的皮膚,陸續產生肉色顆粒,起初小小的直徑大約1 mm左右,後來數量逐漸增加,而每一顆粒也愈來愈大,理學檢查可見陰毛區域內外,散佈大小不一的皮膚表面鼓狀顆粒約15顆,小的約1 mm,最大的約5 mm,大鼓狀顆粒中心部位有典型的肚臍狀凹(Umbilicated),診斷為傳染性軟疣。這個病例顯示,軟疣可能不一定侷限於性接觸感染,接觸的器物和環境衛生,也必須考慮在內。

在台灣傳染性軟疣不算是一個常見疾病,但近年有增加趨勢,大約公元2000年起,門診大約每個月可發現一至二位新病例,近三年病例有明顯增加趨勢,並且有與疱疹、濕疣併發案例,是值得我們多認識的感染症。最早的文獻記錄是在1817Bateman發表,他認為是軟疣內所含的乳狀液態內容物,是可以接觸感染的(Contagiosum),1841HendersonPaterson在病理切片中,發現乳狀液態內容物內的細胞,細胞質內有些特殊的內容物,是感染來源,後來這被命名為        Henderson-Paterson bodiesMolluscim bodies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人類感染單純性疱疹後,並不是只有單調乏味的病情,而是有多種不同的可能發展,最「美滿」的是終生無症狀帶原,最「慘痛」的是死亡,這中間的落差也真夠大。

 一、終生無症狀帶原:占大約八成的病例,只要具備一般水準的免疫能力,雖然感染病毒,但終其一生都不發生能自覺的症狀,病毒平時藏身在神經結內,當然亦有不定時溜出來一下,跑到口腔或性器官周圍,病患大多數毫無異狀,又或許是只有極輕微的紅疹或搔癢感,不容易察覺,因為沒有明顯症狀,病毒能夠在無聲無息中互相傳播,正是公共衛生上最難防治的死角。

 二、終生一再復發:大約百分之十五的病例,每當生活緊張、壓力大、睡眠不足、免疫力下降,病毒就出來,第二型的性器官疱疹,可能每年發作412次,第一型的性器官疱疹每年可能發作16次,復發者每次發作約五至十天,由於發作並無定時,對病患生活的威脅感很大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菜花與疱疹是目前台灣地區兩大熱門性病。疱疹的潛在影響比較大,由於受感染者百分之八十成為終生無症狀帶原者,同時具有傳染力,近幾年疱疹雖然不算是熱門話題的焦點,但實際發生病例,仍然是穩定上揚,對公共衛生的威脅並未減輕,現階段台灣地區疱疹的防治,面臨三大盲點。

一、診斷力不足,醫學中心與區域以上醫院對疱疹的診斷能力不足,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,大多數性病患者「不習慣」上大醫院求助,這是怕曝光的心態,醫師既然很少遇到這個病,警戒心自然不足,其實歐美各國也有類似問題,據調查估計約百分之六十的病例,並沒有及時地被正確地診斷出來的。

二、治療不足,許多醫師仍然抱持著一個心態,「無法根治,不如不治,比較省事」。

三、第一型的性器官疱疹比例大增,本來第一型在口腔、第二型在性器官,但是近三十年來口交普遍化以來,「天地易位」者甚多,更值得大家警惕的是台灣地區一型口腔疱疹帶原率,高達85%,加上近年台灣民間發展出獨步全球的「喇叭店」,更令人擔心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那些人比較容易感染到疱疹,根據美國多年研究發現:性別、年齡、年代、感染任何性病、經濟狀況、種族等六大因素,對疱疹傳染狀況,有重大影響。

性別:女性危險性比男性高。在歐美各個性開放國家,疱疹的帶原率,都是女性比男性高出很多,可以高達兩倍。據研究指出,疱疹的傳染,男傳女的效率高於女傳男的效率,所以性開放期間愈長,女性感染率愈高。事實上男性的性器官是凸出在外面,比較方便檢查、清潔、及保持乾燥(有包莖者例外),的確是比較有利。

年齡:年齡愈大,疱疹的帶原率愈高。第一、年齡愈大,可能性伴侶數目愈多,增加許多感染的機會。第二、疱疹一旦感染,終生存在,不會因歲月消磨而減少。在我的性病門診中(1997-2007,各種性病患者,不限於疱疹)2635歲適婚年齡層,疱疹的帶原率大約22%左右,男女相當,3655歲的社會中堅年齡層,疱疹的帶原率陡升,男的37%左右,女的到達60%,真是「歲月不饒人」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血清盛行率 ( Seroprevalence )

 疱疹在台灣地區不屬於法定傳染病,疱疹病患有多少?並沒有官方數字,我個人曾經在2001年,做了一次有系統抽樣調查,利用高精準酵素連結免疫吸收檢測法(Type specific enzyme link immunosorbant assay,簡稱  ELISA),在台北市捐血中心、台南市捐血中心及奇美醫學中心協助下,隨機開始抽樣,連續採取初次捐血人的樣本,包括北男50、北女50、南男50、南女50,另外加上台南奇美醫院2001年某月份住院健檢人,體檢剩餘血清標本,男42、女58,全部合共300人,平均年齡34.9 ± 14.3歲,發現單純性疱疹第一型的Serum titer 120.5 ± 55.9RU/dl(cutting point為20 RU/dl)血清陽性率85.0 %,單純性疱疹第二型的Serum titer 19.8 ±37.8 RU/ml(cutting point也是20 RU/ml)血清陽性率12.3 %。詳細數據如下表所示: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 疹與一般性病相同,傳染途徑是接觸感染,從臨床實務觀察,直接接觸(性接觸)約佔九成以上,間接接觸大約在一成以下。性接觸的方式其實相當「多元化」,包括親密擁抱(皮膚對皮膚)、接吻(口對口)、愛撫(手對性器官)、陰道交(性器官對性器官)、口交(口對性器官)、肛交(性器官對直腸)等,每一種接觸的方式的感染機率是不同的,以異性間的陰道交為例,一次「真實」的接觸,大約「耗」時3-10分鐘之間,疹的傳染機率約為20%左右,口交的機率大致是相似,接吻及愛撫傳染率就低於此數,如果「前戲」太久,傳染機率會「酌情」提高,肛交屬於高危險性接觸,風險大約是陰道交的二至四倍。

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後,大約在兩個小時內便開始複製,首先把自己的外殼脫掉,把自己的遺傳基因與細胞混合,疱疹病毒屬於DNA類病毒,遺傳基因直接「捲入」細胞的基因中的一個角落,細胞無法察覺,依「正常」生活步調。在新陳代謝同時同步製造出許多病毒的「零件」,時機成熟時,把所有零組件組裝完畢,就會忽然間「冒出」成千上萬的新病毒,同時細胞裂解(Lysis) ,這成千上萬的新病毒一哄而散,各自找尋新的「目標」去。這是典型的病毒繁殖方式。

病毒能夠「達陣」的話,當事人有兩種可能的「下場」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病毒構造(Viral structure)和分類

    疱疹是現代醫學最早期開始研究的人體致病病毒,大約三零年代開始發現它的存在,但當時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,那時候大家對細菌都還搞不定,又遑論病毒呢!到二十世紀的六零年代,生物學家發現了細胞核內的DNA,展開了分子生物學的新頁。據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(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,簡寫ICTV) 2002年資料顯示,地球上疱疹病毒超一百多種,全部屬於雙股(Double-stranded)DNA,僅感染脊椎動物(Vertebrates),其中8種感染人類,依次序可命名為人類疱疹病毒18(HHV 1-8) ,依照基因及生物習性分類,疱疹病毒可分為三大組(Groups),依次序命名為α、alphaherpesvirinaeβ、betaherpesvirinaeγ、gammaherpesvirinae,各有不同習性。

一、α-Groups 包括HHV-1(就是單純性疱疹1, HSV-1) HHV-2(就是單純性疱疹2, HSV-2) HHV-3(就是水痘帶狀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

,簡寫VZV,小孩初次感染是水痘Chickenpox,成年人復發時是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,俗稱皮蛇) 。本組特色是多元化寄宿主(Host)範圍,在人體可感染細胞包括皮膚、黏膜、神經細胞、眼睛結膜等,病毒生育期相對較短的週期,可以在細胞培養(Cell culture) 中快速蔓延,對受感染細胞有高效率的破壞能力,最終是細胞裂解(Lysis) ,在人體內最重要的是能在神經節(Ganglia) 造成類似冬眠的潛伏感染(Latency) 。由於病毒內的胸苷激酶(Thymidine kinase) 能活化(Activate)艾賽可威(Acyclovir) ,所以艾賽可威對本組病毒皆有療效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    疱疹這個名字怎麼來的?從中文字義來看,疱
(Vesicle)是小水疱,疹(Papule)是皮膚微微隆起並略帶膚色改變,這是以疾病的外觀形態作為病名的依據,可說是十分「寫真」。疱疹的英文是Herpes,是從拉丁文Herpeton來的,最早源自希臘文herpo,是爬行to creep的意思,泛指一些活躍在陰暗地帶的爬蟲類動物,主要是蛇類。最早使用這個字描述一些臉部疾病的,是希臘科斯島的名醫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 of Cos Island) ,相傳他是現代醫師誓詞的創始人,生於公元前460年,卒於公元前 370年,與蘇格拉底大約同一時期,相當於我國春秋末戰國初的時期,約莫在孔子既歿、孟子將出的期間,恰巧與我國古代名醫扁鵲(生公元407年,卒公元前310年,約與商鞅同一時期) 有重疊的歲月,皆為當代的世界級醫學大師。在古代西方人眼中,疱疹可以說是神出鬼沒,症狀的出現並無固定的模式,症狀牽連的範圍又廣,病情的蔓延又冷酷無情,事實上疱疹第三型就是帶狀疱疹,我們民間也俗稱為「皮蛇」,所以西方的命名是以發病的「冷血、難測」的形態為依據,頗具有「警世」的味道。
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Vaccination

 HPV疫苗在台灣上市有一段時日了,經媒體的密集操作,讓它的形像仿如癌症的救星,原來是文字作怪,因為”HPV疫苗竟然有意無意地被錯誤翻譯成為子宮頸癌疫苗,不單是台灣地區如此、港澳、大陸、星馬等地區,只要是以華文出現的,都稱為子宮頸癌疫苗,這當然就是錯誤,因為原文清楚明白地寫明是人類乳突病毒疫苗,雖然說高危險品種的HPV與子宮頸癌有密切關係,但絕對不是HPV「等於」子宮頸癌,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於2004年提交國會交的HPV防治計劃書(http://www.cdc.gov/std/HPV/2004HPV%20Report.p)內容指出,假如全美國施行初經少女(假定尚未有性行為)全面接種疫苗,最理想的狀況是完全阻斷所有HPV的散播,則預計10年內子宮頸癌病例可下降25-30%,可是子宮頸在美國並非主流癌症,在2003年全年因子宮頸癌死亡人數,推估約在四千五百人左右,全面防堵HPV散佈後,預估每年死亡人數下降至三千人左右。看比例好像很可觀,但實質效益卻很低,可能比不上著力交通安全,反而能挽救更多生命。所以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並不熱衷去推動全民(女性)接種計劃。我們持平地看待「子宮頸癌疫苗」這個美麗但是錯誤的名字,往好的方向想,它能提高民眾接種的意願,畢竟子宮頸癌是東方婦女的主流癌症,病例數遠高於歐美,1/41/3的「防禦率」可以挽救不少的生命與家庭,假如名字是HPV疫苗,民眾比較陌生,缺乏明確目標與誘因,推展不易。往壞的方向看,這個名字給民眾一個錯覺,因為疫苗是防止疾病的,既然子宮頸癌有了疫苗,只要按表操課,打完疫苗,就高枕無憂,永遠不怕子宮頸癌了,更甚者認為有了疫苗的保護傘,更勇於投入性愛而無所懼,則後果堪虞。如何拿捏,值得大家三思。

基於科學的客觀立場,HPV vaccin的正確中文名字就是人類乳突病毒疫苗,沒有其他選項。

目前台灣有兩種合法的 HPV疫苗,一種是兩價,包含 16 18型,另一種是四價,包括 61116 18型,這樣子保障夠不夠?感覺上是不夠,目前已知的 HPV超過150種,但是許多是「百年一遇」的稀有品種,從上文可知菜花可檢出約30HPV,所以從品種型號來看,四價疫苗涵蓋率大約只有七分之一,但如果以臨床案例發現機率來看, 大概可以涵蓋八成的病例,所以仍然是有一個頗大的「破洞」,但「實用性」來看這個涵蓋率是可以接受的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依據國外報告,菜花幾乎都是HPV6型及11型引起的,其實611型是「近親」,基因相似度在95%以上,同屬於低致癌危險族,讓人覺得菜花就是「風流小事一樁」而已。真的只是這樣子嗎?HPV有一百多種,不同的HPV genotype,會不會產生不同的菜花外型?治療過程和癒後有沒有差別?另外角度想一想給菜花做HPV DNA typing,就像是在給表皮傷口感染(Wound infection)做細菌培養一樣,對治療和研究在很大幫助。

    20029月至20034月,我的門診裡共有50名菜花患者,願意接受HPVDNA檢測,當時使用微矩陣生物晶片(金車Easychip) ,其中五位只是過往病例,只做HPV帶原篩檢,為求準確所有有症狀病例皆作活體切片(Biopsy) 。有2例症狀外形神似菜花,但經切片證實並非菜花,剩下的43例,11位女性,年齡19-45歲,平均30.7歲。男性共有32名,年齡22-74歲,平均36.5歲。這個年齡分布,頗為吻合台灣地區的性行為概況,女性更年期以後性行為較少,45歲以上菜花的機會就少了。男性的性行為年齡則拉得很長,55歲以上的男性,還是有可能三不五時「偷吃」一下,所以菜花年齡可以到六、七十。至於男多女少的病例比率,可能代表許多女性病患,習慣找婦產科醫師治療的結果,照理論推估,整個台灣地區病例總數應該是女多於男的。 43例現行的菜花病例,其中33位病患的病灶,只找到單獨一種HPV10名病患的菜花有超過一種HPV,最多的竟然有高達4種不同型的HPV,多重感染者竟然高達四分之一。如果把全部病例分攤,則平均每個病人身上可有1.45HPV,多重感染讓治療工作必須更為用心。再分析檢出的HPV類型,在32人身上的菜花,全部都是低危險群,而有11名病例身上,發現帶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高危險類型,換句話說,四個菜花病例中,就有一個帶有高危險HPV,比例之高,實在大出意料之外。高危險類型與癌症有關,菜花可能是「生死交關」的大事了,不可以再以「風流小事」視之。 

    所有的醫學檢驗,無論是高科技還是低科技,都會面對「不準確度」的問題。一、偽陽性(False positive),就是實在沒病,檢驗報告有病。二、偽陰性(False negative),就是實在有病,檢驗報告沒病。任何檢查都有偽陽性及偽陰性的困擾,HPV晶片檢查也不例外。在理論上,不同的生物之間的DNA相似度極低,所以HPV晶片檢查的偽陽性可能應該在千萬分之一以下,通常是可以忽略的。至於偽陰性的問題就十分值得重視了,在四十三位確定病例中,用標準的毛刷取樣法,竟有5名病例報告為陰性,就是找生物晶片不到任何HPV病毒,比率接近11.6 %,還好都有做切片檢查,再從組織切片的標本,用特殊方法萃取,就全部都找到,可見HPV DNA檢測法,必須考慮偽陰性,可高達百分之十二。偽陰性來源可能是晶片問題,但也很可能是採樣的技術問題,所以HPV DNA是不宜由患者自行採樣的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HPV感染分三個階段,一、無症狀感染,沒有長出菜花但表皮細胞可檢出病毒,屬於帶原狀態(Carrier state) 。二、有症狀,長出肉眼可辨的疣。三、細胞病變,身體免疫系統未能消除HPV感染,時間過久,高致癌危險的HPV可誘發鱗狀上皮內病變(dysplasia),甚至進展成癌症。

一、無症狀感染:多數 HPV感染是短暫和無症狀的,未造成臨床問題。據美國研究顯示,70%的新的HPV感染,一年內被身體自然清除,累計在兩年內被身體自然清除者可多達 91%。典型的HPV感染,在人體持續時間中位數,通常是8個月。HPV- 16是高危險型,比其他類型 HPV更有能力維持持續感染狀態,但多數 HPV - 16感染,不到兩年時間便消逝無蹤。一般相信身體能夠自然清除HPV感染,主要的機制是因為逐漸發展出有效的免疫反應。相對地可能造成持久HPV感染,無法自然清除的因素,包括高齡,高危險型HPV,同時感染多類型HPV,免疫系統抑制(Immune suppression)

二、有症狀:生殖器HPV感染持續一段時日,而身體免疫系統未能消除HPV感染,可能引起的皮膚和粘膜的變化,包括生殖器疣(Genital warts)和子宮頸細胞異常(cervical cell abnormalities) ,成為肉眼可辨的菜花病例。此時雖然已經發生症狀,假如免疫系統能夠及時發動,仍有不藥而癒的機會。不經治療的自發清除率各有不同,低度(Low grade)子宮頸細胞異常,通常60%的病例自發清除,僅約1%病例可能往癌症前進。而高度(High grade)子宮頸細胞異常者,通常30-40%的病例自發清除,未能接受治療者,約12%病例可能往癌症前進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所有病毒都是絕對的寄生體,完全無法獨立生存於天地之間,HPV只能存活在人類細胞,所以是一個人傳人的疾病,沒有中間宿主,蚊蟲叮咬,是不會傳染這個病的。人傳人的方式是接觸感染,包括一、直接接觸(Direct contact)。例如性行為、愛撫等親密接髑。二、間接接觸(Indirect contact)。例如先後共用同一物品(公用毛巾、床單、衣物、盥洗用具、不潔的馬桶蓋等) 或情色場所的所謂「半套店」。通常間接接觸的傳播力遠遠低於直接接觸,只要在個人衛生習慣上多用心一點,應該用太擔心的。

HPV在人體內,原則上只能感染最外部的扁平細胞(Squamous cell ),包括皮膚和粘膜的角質形成細胞(Keratinocyte),但不可能穿越基底細胞層(Basal cell layer),與血液循環接觸的機會也極低,所以不容易刺激免疫系统反應。至今也沒有聽聞任何文獻報告說HPV進入血管,循環全身,到處傳播,這點真的是可以放心的。

HPV經接觸感染,在角質形成細胞(Keratinocyte) 的細胞膜上的受體(Receptor) 進入。人類細胞DNA長達3,200,000,000 bpHPVDNA僅約8000 bp上下,進入人體細胞後,HPVDNA能沾黏、捲入、並列、甚至插入人類細胞DNA的一個小小角落裡,安居樂業。據研究HPV感染後最快可在2小時內開始DNA複製。大自然中的大多數病毒感染,病毒在細胞內繁殖,最後把寄居的細胞裂解(Lysis) 死亡,然後許許多多的病毒子子孫孫,一哄而散,四出找尋新的宿主。可是HPV完全不會這樣子,它不但不會殺害宿主,只是擾亂細胞的P53基因,細胞不單沒有死亡,反而是不顧一切地拼命分裂和增長。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下表為常見HPV的遺傳基因型態: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型號

舊分類

文章標籤

陳偉寶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